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标准工时制定与工作改善概括(二)
文章出处:
发表时间:2015-03-16

秒表测时法:

1)前提条件:

工作方法正确、合理,至少是目前好的方法;

2)作业员必须具有足够经验,能够熟练地进行作业;

测时人员必须懂得工作方法并经过(正常速度)评比训练;

3)光明正大地到车间对实际作业进行实测;

4)作业单元细分或工序排列必须与实际一致;

5)必须使用统一的测时表格,测时工作时使用“时间观测板”;

6)数据真实记录,不得伪造;

7)确认测时次数(符合统计原理);

8)摒弃异常值;

9)正确评比:合理掌握正常速度,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区分手动与机动作业(机动作业单元不用评比,即评比系数为100%);

10)合理宽放,确定标准时间;

11)保存原始数据表。

秒表测时法的问题所在:

①烦琐、耗时;

②必须在生产效率达到一定的稳定水平时才可实施,适用于较成熟的作业;新产品、设计变更幅度大或批 量小的产品、制程,都不太容易运用秒表测时来正确地制定标准工时;

③评比的困扰:主观因素影响大。

目前,大多数制造业都以接单生产为主,因此面临几大压力:

(1)多批、小量生产

(2)订单交期大幅缩短

(3)产品寿命周期短

(4)数量、交期多变

第三章:

为克服秒表测时法的缺点,适应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出了新的订定标准工时的模式与技巧(PTS法),以达到下列管理上的需求:

1)无困扰的评比步骤,基本评比数值可以得到验证;

2)只需将基本的正确数值组合起来,就成了标准工时,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大部分在办公室就可以完成;

3)不必等到生产效率稳定后再来测定标准工时,在产品设计完成,各工序作业标准制订出来后,就可以按图索骥,用基础数据拼凑出预测的较准确的标准工时;

4)可以提早测试工作方法是否“经济有效”,提早预测生产成本。

Predetermined Time Standards 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简称PTS法,它的基础是:动作分析

PTS的演化:

①1925年,A.B.Segar与W.G.Holms创立MTA(Motion Time Analysis)动作时间分析:以身体使用部位及运动距离,订出动作时值,现今其使用者极少。

③因WF法非常繁复,有专家将它简化成Ready Work Factors(RWF),在过去的日本工业界相当流行。

④1940年,西屋电气公司的H.B.Maynar,G.J.Stegemertin和P.W.Schwab三人合作研究创发了MTM(Method Time Measurement 方法时间衡量)系统,由460个数据组成,非常由条理,也方便易于套用。

⑤有专家将MTM的460个数据加以浓缩,称为“浓缩MTM时值表”。

⑥瑞典的MTM协会再进一步简化,研发出“MTM-2”系统,它只有37个时值数据,简便易用,而精确度仍然维持在相当的水平。

⑦澳洲的MTM协会在近20年左右,又进一步简化,由G.C. Heyde发展出“MODAPTS”法(又称模特法),它以“MOD”为时值单位,不再用MTM系列的TMU时值单位,只有21个时值数据,就涵盖了所有作业动作,通过对作业单元的工作方法的描述,直接得出时值;若作业周期时间较长(5分钟以上),建议使用MOD法。

PTS法的使用过程:通过对作业单元动作的详细描述(细分到“伸手”、“抓取”、“加压”等),结合距离、重量等因素查找对应时值,累加即为正常工时。

第四章:综合数据法订定标准工时

1.先花大量时间建立标准元件(Component),而这些元件并不是立即可用的标准工时:

(1)作业区分与建构:按制程或车间段划分;

(2)作业单元的决定与区分:对工序作业的进一步细分,建立特性-工时对照表;

(3)定常单元(不随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作业单元)时值建置;

(4)“计算公式”变动单元的时值建置:由生产技术工程师直接订出作业标准与计算公式即可;

(5)“直线图”变动单元的时值建置:必须 单元去定义研究建置,如“从地面栈板上取工作件放到机台上”;必须针对变动单元,做变动要因分析和定义,画出相对应的直线图或列出代数式。

2.建立完成综合数据表。

原理:将所有可能情况考虑,按动作单元来组合(而不是依产品划分),得到正常工时。

第五章:运用工作抽查法订定标准工时

抽样:运用统计方法,以一定数量的样本数据,分析整体倾向或比率,作为推定的依据。

工作抽查的几个用途:

1)工作改善策略方向的提示(找出问题的症结)

2)设定宽放率(统计非有效工作时间的比率)

3)估定标准工时(产品、作业条件必须一致)

工作抽查执行步骤:

1、观测对象的设定(产品与作业条件一致的加工组)

2、观测项目的决定和观测表格的设计(若要求细密,可先预观测)

3、拟订观测计划

(1)分析需要多少资料数

(2)确定观测时间(一般3~10天)

抽查日期=总资料数 / 每天可抽查资料数 / 人数

4、执行抽查工作

(1)随机时刻、随机路线

(2)实况实记

5、原始资料的整理与归纳

注意:这是次数统计,不是计量化的数值,是不可能有异常值的。

第六章:

标准工时是设定管理基准的基础工具,而不是管理本身,因此:

1)设定制程系数,调整工序间的等待、停滞等非标准时间;

2)新产品投产,基于学习曲线原理,设定调整系数;

3)新员工,用绩效目标方式作调整, 不能改变标准时间。

标准工时的应用:

(1)生产管理

(2)车间绩效管理

(3)成本管理

第七章:

工作改善六步骤:

①选择改善主题的对象(改善是否有意义)

②观测及记录现状事实(流程图、对动图等技巧)

上一篇:晓道专刊 | IE如何利用CAPP软件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
下一篇:服装标准工时之时间研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