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服装工艺分析:服装工艺教学思考
文章出处:
发表时间:2016-10-21

  《服装工艺》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装设计的延伸与发展。它是集综合性、设计性、技术性于一身的特色课程。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服装工艺课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完成各服种的工艺流程分析,熟练掌握各服种的制作能力,具备高级成衣制作、生产管理人员、跟单员及样板员等主要岗位的任职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不是单纯培养车工、熨烫工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课堂教学等方面要有所创新。服装工艺分析


  1服装工艺课程特点


  服装工艺课程区别于一般专业课及文化课,课堂上老师要操作示范,学生要做材料准备并且要进行实践操作,所用的工具也比较多。这些环节都需要很长时间准备,如果课程安排比较分散,则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师在安排课程时会把工艺课相对集中安排,这样保证了课程的连续性,学生能连贯的学习、实践、修正、总结,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掌握,教学效果也得到提升。


  2教学内容安排


  服装专业工艺教材主要是考虑到它的代表性,就是指一些经典的款式,例如一步裙、男西裤、男女衬衫、装登闩夹克衫及女西服等等。这些对学生来说,只能起到入门作用,和实用性联系不够紧密。实际上,服装业是发展迅速的行业,永远走在时尚的前列,服装的款式千变万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而服装专业教材的编写永远跟不上服装行业发展的步伐,如果以此为借口,不去主动靠近、贴合服装行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就会使学生学无所用,应变能力可能不够灵活。鉴于此特点,学院出台了自己的校本教材,结合当前流行款式,结合新工艺进行授课,使学生在遇到不同款式服装时能够分析并掌握其工艺流程,能够独立操作,完成整件服装的工艺设计。


  3分层教学,分组协作


  我院服装专业学生升学途径不一致,有对口升学的,还有部分是普高生。普高生一点基础都没有,对口生中学生专业基础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只学习过一点制图,从未接触过工艺课程;有些同学制图与工艺都学过,但也只是做基本款式,对款式变化的灵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把学生分成几种不同层次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分层推进”、“分组协作”等形式。它是在共同特点的基础上,重在对个别差异的补救与拓展。服装工艺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1)使大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期教学任务,即掌握学期工艺基础知识,达到学期工艺操作技能目标;(2)使部分后进生经过课内教师的个别辅导、同学帮助、课外补课,也能跟上教学进度;(3)对部分优等生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等活动,使工艺水平、知识技能更上一层楼。


  学生一入校,教师就应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升学途径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动手技能的高与低,其本质差异集中在对服装缝制工艺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服装工艺学习的兴趣、工艺操作方法、技巧的学习掌握速度三个方面。依据这三个方面,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类:对口且基础扎实的、对口有制图经验没有工艺基础的、普高没有专业基础。以此为根据,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层次,分层制定目标,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它在教学的进度上更为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接受能力,更突出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不同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过去的规定款式讲授教学中,学生学习相对比较被动,在听懂了的基础上,会做了就觉得可以了,很少有主动探究的愿望与实践。实施分层教学,制定不同的目标,可使明确目标,在完成基础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主动学习、研究不同款式服装的工艺流程及制作方法。以裙子工艺教学为例,不同的学生要达到的目标不一样。对从普通高中升学没有专业基础的这部分学生,要求他们理解、掌握基础款式裙子的工艺流程及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体会人体与服装的相互关系,与结构设计、打板等课程的相关联系,培养他们对服装学习的兴趣及动手实践能力。对口有制图经验没有工艺基础的这部分同学,他们对各裁片的对应关系掌握熟练,对他们也要求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完成裙子制作,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究其它款式的裙子,并从实践中得到理论的升华及动手能力的提高。对口有基础的学生,在中职时已经学习过一步裙的制作,掌握了后开衩、装直腰头的工艺。这部分学生的任务是自行设计款式,可以是育克裙、各种分割造型、弯腰或无腰裙等等。不同款式的裙子,对应不同的工艺流程,能合理安排工艺流程,并按质量要求完成制作,是对这部分同学的工艺水平及知识技能的 较大提升。


  除了分层教学,教师还采用了分组协作的方式。将学生5人分为 小组,小组中学生基础各不相同,有对口基础扎实的,也有普高没有基础的。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检查、督促,不仅提升了自己还帮助了他人。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任务去练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共同练习、发展评价完成教学任务,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