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不知道你们工厂或团队里,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经典”场面?
厂长拍着桌子:“这个工序,明明五分钟就能搞定!
”车间主管一脸委屈:“老板,老师傅快也要8分钟啊!
”员工私下抱怨:“定的标准根本完不成,就是想让我们白干活!”
接着,要么是公司利润在无声无息中流失,要么是员工士气在争吵抱怨中低落。
问题的根源,往往出在那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复杂的四个字上——标准工时。
我们很多人对工时的理解,还停留在“掐秒表”的时代。
老师傅凭经验“估算”,或者管理人员拿着秒表在旁边一站,记下一个时间,再加上一个“感觉合理”的宽放率。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 “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会带来什么?
对内不公: 低估了,挫伤员工积极性;高估了,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对外失利: 报价时心里没底,不是丢单就是亏损。
管理混乱: 生产效率永远是一笔糊涂账,改善更是无从谈起。
传统算工时,要么靠师傅拍脑袋,要么秒表测两下就定了,漏了太多影响效率的细节。比如同样缝 8cm 的线,面料是软棉布还是硬牛仔,机器转速快一点慢一点,甚至捆扎布料的时间,都会影响实际耗时。
而 GST 核算标准工时,会把这些“主要因素”全算进去:
✅ 基础参数:车缝长度、针距密度、机器转速(比如平车每分钟转多少圈,直接影响缝速)
✅ 隐性时间:捆扎布料的时间、换线换针的间隙(这些 “零碎时间” 积少成多,传统方法全忽略了)
✅ 特殊情况:面料难度(软料易跑偏、硬料费力气,工时肯定不一样)、人工宽放(员工正常休息、喝水的时间,合理计入才公平)
简单说,传统方法是 “大概齐”,GST是 “精准到每一秒”, 这样算出来的工时,既不会让员工觉得 “干得多拿得少”,也不会让企业白白多付成本。
很多企业算工时,多做到 “拆工序、估时间”,但 GST 要多走两步,核心是 “先优化动作,再算工时”,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咱们用服装车间常见的 “平车拼面领底中缝” 举例,看它是怎么操作的:
别上来就测时间!先找齐 3 样东西:
比如一件衬衫,先拆成前幅、后幅、领子、袖子,咱们要算的 “拼面领底中缝”,就是 “领子” 这个部件里的小环节。拆得越细,越不容易漏算细节。
不是随便拆,要跟着实际操作来:比如 “拼面领底中缝”,得先 “拿面领和底领”,再 “对齐缝边”,接着 “放到压脚下固定”,接着 “车缝”—— 每一步都顺,才符合实际生产逻辑。
这是 GST 的一步!传统方法到第三步就停了,GST 会把 “工序” 再拆成 “动作”,比如刚才的工序,能拆成 8 个精准动作:
动作和设备参数(比如平车转速 1500 转 / 分钟)定好后,GST会自动算出两个关键数:
这个结果一出来,工价也好定了 —— 比如每小时工价 24 元,1 分 32 秒约 0.025 小时,工价就是 0.6 元 / 条。员工知道 “干多少得多少”,不用再争;你排产时也能精准算 “一天能拼多少条领子”,交期再也不用靠 “赌”。
说句实在的
做服装,工时不是 “算出来就行”,是要 “算得让人心服口服”。GST 不是算得有多快,而是把 “模糊的经验” 变成 “透明的标准”—— 车间不吵了,效率上去了,订单交期稳了,这才是咱们想要的。
想知道GST的具体能用在哪些核心场景?别走开,下篇继续为您深度解析,全是干货,千万别错过~
如果你的车间也有 “工时算不准、工价定不清” 的麻烦,不如把这篇转给身边的生产主管、厂长,一起用 GST 少走弯路~ 下篇咱们不见不散!
服装标准工时软件,GSD服装软件,服装工艺分析,GST服装生产软件,春晓GST,服装IE软件,标准工时核算,服装核价报价软件,服装工艺流程设计,服装IE数字化软件,服装报价软件,服装IE软件,GST分析员IE工程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