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服装工艺课程中的学生能力培养探析
文章出处:
发表时间:2016-10-28

  当前,服装专业教学很重视服装市场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优化了服装行业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但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轻企业需求、重整体要求轻个性发展等。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养学生的能力。服装工艺分析

  一、创新教学方法


  在服装专业的工艺课程教学中,采用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重大作用。所以,教师应积极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1.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习热情


  在服装专业的工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尽量拓展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训练学生的基本车缝技术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操作技能的热情,可引导学生以车缝方式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车缝技能,还可让其增加不少工艺技巧,探索出更好的处理工艺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回归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点评、借鉴,实现先进带后进,终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在服装工艺教学中,教师可拟定 主题,并以此主题创办 服装表演大赛,要求参赛学生独立设计、制图、制作,对作品的工艺、材料、款式不做任何限制,借助这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工艺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力争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积极采用互动教学法,优化学习效果


  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为学生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协作,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一教学方法中,教师应相信并尊重学生的能力,并时刻注意自己的姿态、表情、语言等,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反馈并评价学生。互动式教学,能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也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收获到很多新东西,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同时,通过互动教学法的实施,也能增进师生关系,为以后的教学活动创造更和谐、融洽的环境。


  4.借助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在服装工艺教学中,以课堂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活动,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应适时将教学活动搬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边学边用,切实将服装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加大学生与服装企业之间的沟通,让学生深入到服装生产一线,将服装理论知识直接转化为操作能力。


  二、提高学生知识转化能力


  当前,传统的服装工艺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应该摒弃老套的工艺课程讲解方式,重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实现设计目标的完美实现。服装工艺课程知识的要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服装的加放尺寸与量体必须准确。(2)熟练把握车缝工艺与手缝工艺的操作技能。(3)熟练把握服装的整烫工艺、质量标准、缝制流程等。(4)灵活使用并创新工艺方法,使服装设计造型与工艺完美结合。


  学生在了解并熟练掌握服装工艺相关知识之后,还要能灵活运用知识,并借助具体的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严格要求学生以自身体型为依据,设计出一款有新意的成衣,独立完成从设计、制图、剪裁到制作完成,从这一过程中,可清楚发现学生的优点与缺点。例如,学生对加放尺寸及量体把握不精准的话,就可能造成成衣不合身、服装款式不美观,这就表明了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上不够全面、不够牢固与准确。因此,在服装工艺课堂中,教师应重点讲解服装结构变化的关键部位,并详细演示这些部位的加放量尺寸方法与技巧。比如,在讲解裤子有关部位的尺寸变化时,借助对牛仔裤与西裤等裤型的分析,请学生自行总结尺寸变化的特点,需要变化尺寸的部位有大裆宽、小裆宽、上裆线、臀围线等几个地方,这几个位置的尺寸怎么确定,受到面料、个体特征、款式等因素影响,因为学生制版经验有限,教师应教给学生一种测量尺寸的技巧,也叫参考法,这就需要学生将自己准备好的成品裤子进行各个位置的测量,通过大量的测量,总结其尺寸演变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人体的结构特点,才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


  总之,大量的实践证明,服装工艺课程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实践能力,进而为服装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实践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