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技术的掌握。高素质与创新意识人才培养是校园教学与社会岗位需求的追求目标与需求结果。社会时代发展阶段表现出的技术获得、彼此交流影响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专业品质的树立与发展。从学生个体特征出发的“因材施教”,一直到校园教学管理,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是要强化科学教学管理。时代的发展对服装工艺基础课程教学相关潜在影响因素的细分与考虑,有益于服装专业教学的改进与人才培养。
一、学生个体因素
现代服装专业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90后”学生的身上折射出了时代的印记。他们情感丰富,价值观念多元,自立意识较强。由于服装专业的学生均来自于全国各地,因此每一班的学生都会从地域、志趣、能力等多方面形成“多元学习团队”的现象。
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由于自身发展与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个体能力的感知差异,如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学生的差别。因性别不同,学生在专业学习上也会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一般来讲,女生在专业制作方面更具耐心,工艺制作标准也相对较高。在兴趣方面,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点也不同,会成为专业学习的影响因素。另外,接受能力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每个学生的身上,每届学生的整体情况也会有差别。
针对学生个体表现出的表象差别与潜在能力发展差别的判断,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学视频,图片播放,书籍、网络资料查阅等。教师要对工艺结构制图作图过程进行演示讲解,要建立班级QQ交流群,形成学生之间,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多方面、多角度的学习交流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
二、教师因素
通常情况下,年龄大的教师在对现代通讯技术的掌握与操作上,与年轻大学生认识思维的沟通上,以及在时间、精力运用等方面,都会表现出客观的差异性。年轻教师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熟悉或更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与学生在思想上更容易沟通,精力更加充沛,会更好地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更有热情,他们形成了服装工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中坚力量。知识的广度与认识能力的差异也会影响服装工艺的基础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增加,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部分教师综合素质高下不同。针对专业班级学生的数量,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教师排课上要同时安排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为学生授课,相同专业课教师要在一起共同备课,这样教师之间的专业知识会得到优势互补,学生的专业学习环境也会有所改进。
三、教学管理环境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院、系教学管理工作是联系教师、学生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纽带,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服装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建设是稳定服装专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学管理的管理过程需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管理不但要有合理的结构,还需要有相关的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同时还需要有与岗位相关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调控能力,还应掌握必要的现代技术手段,如在服装专业的辅导员、教务员的安排方面,需要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具有服务意识与奉献意识。
教学质量检查、教育教学督导A、学生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能流于形式。学院服装专业学生学习效果、毕业生工作情况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培养质量反馈结果等也间接反映出教学管理工作与课堂教学的配合情况。
四、地区专业环境
沈阳是辽宁的老工业基地,有八大美院之一的鲁迅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与沈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服装专业、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等每年为社会培养大批服装专业人才。可以说,辽宁不缺乏服装专业人才资源,但多年来服装专业毕业生都选择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发展,究其原因,辽宁服装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服装品牌,一些服装企业以加工订制职业装为主,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没有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这一现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改观。
教师在服装工艺基础教学过程中也常常产生矛盾的心理。学校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却很难为他们在本地推荐一份理想的工作。辽宁服装行业发展需要 渐进过程,历史与时代的机遇及服装同行的不懈努力会改变辽宁服装行业原有的面貌。
五、时代发展特点与影响
在服装工艺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仍然在运用,如运用投影仪演示服装工艺制作视频、图片等。同时信息时代的来临带来了可以辅助教学的电子产品,如手机拍照功能,信息软件交流功能等。这些作为学生个人辅助学习形式可以提倡与灵活运用。
信息技术发展使开放式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制作电子教案、收集教学图片资料、发布教学信息,都是通过教学虚拟空间交流等,使服装工艺教学工作在网络平台等界面中得到扩展与延伸。
结语
服装工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认识的思维,以及改变专业学习志趣的因素,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应该让所有的有利因素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让不利因素向着有益和实用方面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