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劳动动力越多,受到春节和此次疫情的影响越大。
对服装织造的影响,主要是对工人复工和织机负荷提升的影响。往年春节后一直存在招工难的问题,而今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服装织造的招工恐怕将难上加难。同时对物流也产生的一定的冲击,使得服装织造行业存在原料运不进来,产品运不出去的囧境,均需时日恢复。
对纺织服装业的影响,分为内需和外需两个方面
对内需的影响恐大于2003年,2019年纺织服装业面临“暖冬”,内需受挫明显,而此次一季度叠加春节订单本为销售旺季,但此次疫情传染性强于03年,疫情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对传统消费旺季春节影响较大,同时疫情同样对春装的需求产生不利影响,使得“暖冬”之后再现“寒春”,甚至对夏装的需求仍旧产生不利影响。
外需方面,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不建议对中国采取旅行和贸易限制。来自海外的订单存在转移和推迟的可能性。中美第二轮贸易磋商尚未开始,市场观望情绪仍存,此次疫情的突然爆发将会加剧市场的谨慎情绪。
对国内服装消费需求的影响
服装虽然是生活必需品,但是保暖、蔽体的基本生理需求已减弱,更多是心理需求,是审美、炫耀、场景需求、从众需求。短期内服装消费需求数量在下降。毕竟,戴个口罩出门,穿的再漂亮给谁看呢?何况更多时间宅在家里,一套睡衣百搭。
疫情之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短期消费者偏好在改变,此消彼长,安全需求是排在前面的,短期内对安全防护、医疗器械、保险、食品行业消费支出增加。
短期内,对旅游、娱乐、餐饮、酒店、百货、传统制造业影响较大,势必会影响消费者收入,消费者收入预期下降,用于服装上的消费支出自然减少。
疫情结束后一个周期内,消费一般会报复性反弹,乐观分析,服装消费也会阶段性上升,灾害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消费观,提高消费者对健康、审美、品质生活的追求。如汶川地震后,四川市场迅速成为各行各业重点抢占市场,经历和近距离感受灾难的人,更愿意消费。
对冬季库存消化的影响
服装的采购和销售周期,一般是订货-上货-销货-清货,而库存分为生产端库存和流通端库存,春节期间是冬季服装库存消化的重要时间节点。
库存就是利润,消化出去就是现金流,就是下个季度上新的采购款。
库存的增加,会产生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降低现金周转率,耗费人力、物力,占用仓储,增加管理成本。库存的折旧速度是惊人的,一年下来货值不足原来一半。
疫情下,冬季服装清货“完美的”错过春节这个时间段。保守估计,流通渠道中,2019年冬季库存比2018年增加10%以上,而服装行业的净利润率也就是10%左右。